本報記者 李琛奇 通訊員 曹應森
8月的隴中,大地蔥蘢,草長鶯飛。進入伏天,便是優質燕麥草收獲的最佳時間,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杏園鄉鄭川村連片梯田地種植的優質燕麥草地里,恆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兵,正組織合作社農機手抓緊農時忙收割,田地里機聲轟鳴,“鐵牛”奔忙,奏響了田野交響曲。
位于甘肅中部的定西,以大規模種植馬鈴薯、中藥材聞名,被稱為中國“薯都”。針對近年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耕地荒置的情況,定西市將需要較少勞力且收益高的林草業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提出打造“中國西部草都”的目標。
退伍軍人李兵2007年復員後在新疆包工程搞建築,是當地有名的建築老板。“聽說家鄉發展草產業,但鄉親們缺資金,我就想著回來和鄉親們一起幹。”李兵身上有著軍人獨有的雷厲風行的勁頭,他今年在家鄉建起了退伍軍人創業基地,發展草產業,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我要圓大山里鄉親們的小康夢”。
在政府的支持幫助下,李兵成立了恆甲種植、誼通農機、恆甲農牧3家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1150萬元。兩年來,他流轉了230戶農戶的4800畝土地,全部用于種草。“我種植了燕麥、苜蓿和青貯玉米,不愁銷路,賺錢比較快。”李兵說。
安定區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這里,交售燕麥草的農用車輛排成了長龍,大型抓草機開足馬力作業,裹包青貯機械晝夜加工草品,一派繁忙紅火的場景。
“青貯飼草就是好,方便運輸,是牛羊都愛吃的‘營養包’,育肥出欄早,種草養畜鼓腰包。”公司負責人林益民詼諧地說。今年,公司已經收購加工紫花苜蓿3萬多噸,優質燕麥草4萬多噸,全年將加工銷售草品50萬噸以上。
安定區畜牧獸醫局局長張金川算了一筆賬,“如果種玉米,每畝能收玉米籽900斤左右,每斤按1元算,收入900多元。如果收購青貯玉米,每畝產草4.5噸,每噸300元,可收入1350元,農民畝均增收450元”。
定西市的牧草種植核心區安定區,草產量由前些年的幾萬噸發展到現在的100萬噸。區上採取企業引領、大戶帶動的模式做足“草文章”,截至目前,共培育飼料種植大戶2000多戶、組建草產業合作社81個、牧草種植服務隊19個、建立牧草收購點123個。2015年,當地農戶人均草業收入800元。甘肅民祥牧草公司負責人林益民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採取“訂單農業”、“公司+合作社”、“公司+種植大戶”的經營模式,通過企業帶動,年均合同種植訂單面積達到18 萬畝以上,帶動全區農戶3.6萬多戶,建立54個合同收購點,使苜蓿種植戶和飼用燕麥種植戶年畝均收入1200元以上、全珠玉米和甜高粱種植戶畝均收入 1500元以上。
“風吹草低見牛羊”。定西市做足“草”文章,唱起了“小草”歌,把“小草”做成了“大產業”,綠了山坡富了鄉民。2015年全市以紫花苜蓿、燕麥草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達到300萬畝,牧草產業總產值達到130億元。核心產區安定區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穩定在80萬畝以上。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