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四川大涼山深處興起“農民夜校”

2016年08月18日 16:41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成都8月18日電(記者周相吉)8月17日19時40分,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尼爾覺鄉格爾莫村,一個為解決農村群眾“精神貧困”的“農民夜校”開課。記者了解到,這個大涼山深處的國家級貧困縣將在227個村建立“農民夜校”。

  甘洛縣有208個貧困村,貧困人口有9470戶40243人,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縣委組織部長馬鴻斌說,部分貧困群眾,甚至包括個別已脫貧群眾,在思想觀念上仍未得到徹底轉變,“精神貧瘠”問題、能力貧困的問題依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為此,甘洛縣推出把“夜校”辦在農民中間的舉措。

  記者了解到,甘洛縣已建成“農民夜校”16所,開展培訓18場,先後組織來自黨校、宣傳、農牧等係統的8名教員對村貧困戶代表、黨員群眾360余人進行了種植養殖技術培訓和“四好家庭”創建等政策理論宣講。據悉,該縣在8月到10月之間,將在全縣227個村全覆蓋建立227所“農民夜校”,實現村村有“夜校”。

  甘洛縣委黨建辦主任趙顯萍說,農民群眾在白天的空閒時間相對較少,因此採取辦“夜校”的方式,讓村民自願參加學習。而老師則是來自208名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成員和駐村農技員。此外,該縣還依托四川大學幫扶師資、縣農牧部門及職中專業教師組成18個講師團,並從農村黨員創業明星、“土專家”、合作社帶頭人等優秀群體中選拔236人組建成立“農民夜校”流動講師團56個,利用村黨群活動中心、院壩等平臺,廣泛開展講學活動。截至目前,“農民夜校”開辦農民工技能專題培訓3期,教育引導74名貧困群眾外出務工。

  馬鴻斌說,“農民夜校”工作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分工負責,鄉鎮、村兩級具體實施。講課是用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彝漢”雙語、四好創建、種養技術、勞務培訓、法律法規等涉及脫貧攻堅政策、產業信息和致富技能培訓等內容。

  “從農民教育入手,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斷窮根’,實現可持續的脫貧致富。”馬鴻斌說。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