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種菜打農藥那可真是亂打,瞎用藥不說,有時一兩天就打一次。”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孫埠鎮菜農馬志忠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是科學用藥,用合作社供應的高效低毒農藥,有人指導打什麼藥、防什麼病、怎麼打藥,打藥次數少了,效果反而更好了。
已有20年種菜經歷的馬志忠種了10畝地蔬菜,有7個大棚的青菜和莧菜,現在每天大概4點多摘菜,19點多銷售。“以前基本沒什麼檢測,現在來抽檢的明顯多了。”他告訴記者,現在區鎮村都有監管、抽檢,連合作社都經常抽檢。“從種菜到賣菜都有抽檢把關,這樣的蔬菜質量沒得說。”
馬志忠提及的變化是宣州區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縮影。據宣州區副區長陶曉海介紹,該區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三黃雞、河蟹繁育基地,也是長三角地區農產品重要來源地,近年來一直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區里的重點工作,著力落實生產主體責任和屬地政府監管責任,通過強化源頭治理,加強平臺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安全水平,有效落實民生問題。去年7月,宣州區被農業部認定為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區。
組織保障是監管“全覆蓋”的重要環節。“我區建立了區、鄉、村、企四級監管網絡。”陶曉海表示,該區專門組建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今年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設專職專崗編制58名。各行政村確定2名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也明確了生產單位內檢員。
為破解投入品監管難題,宣州區推行“放心農資經營示范店”創建、實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管理及獸藥GSP認證管理,規范農獸藥經營行為,去年以來共創建“放心農資經營示范店”27家。該區還推行農藥經營處方制,在農資經營店發放農藥經營處方單,按單進行病蟲害防治,力爭做到“對症下藥”。
作為示范店之一,位于宣州區楊柳鎮的農資經營店主闞宏銀說,他有種植群和養殖群兩個微信群,里面有100多個種植養殖農戶,平常交流農藥等農資使用情況,有問題大家隨時討論,就是為了實現精準施藥。“上個月有個農戶反映,農產品上面有黃葉。我沒有立即下藥,而是拍照發給植保專家問診。”闞宏銀告訴記者,在認定為黃萎病後,指導農戶施藥,有效遏制了病蟲害的蔓延。
“在政府部門的項目扶持下,我們公司投入約1000萬元開展質量安全追溯體係、在產品上運用二維碼等自動識別技術建設,去年試運營,今年已投入使用。”安徽華衛集團禽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付田說,該公司每天屠宰肉雞10萬只左右,八成做成了冷鮮雞,每只雞都有二維碼信息,消費者掃描就能知道雞的“歷史”,包括從出生到屠宰各個環節的具體信息,這樣買得放心。
如此開展質量安全追溯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還有不少。為打通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後一公里”,宣州區去年投入400萬元組建了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鄉鎮辦事處建立了檢測室,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建立了自檢室。“所有檢測室均實現與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平臺的對接,檢測數據每天及時上傳。”宣州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彭曉明說,去年以來,該區共抽樣檢測蔬菜、茶葉、水果、畜禽、水產品等農產品樣品99778個,合格率在98%以上。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