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北方的梨果相繼進入成熟期。河北省邢臺市威縣的綠色A級梨產業園區內,一片片梨樹生機盎然。酷似庫爾勒香梨的新梨7號已紅了大半只,遠遠看去,倣佛小姑娘嬉戲玩耍後臉上泛起的一團紅暈。鵝黃色的雪青梨,是黃冠梨改良後的新品種,單個重量可達1斤以上;一口咬下去,香甜多汁。
梨產業是國家重點扶貧縣威縣的扶貧主導產業之一。這個佔地6.8萬畝的產業園區,有秋月梨、雪青梨、新梨7號、紅香酥梨四個主栽品種。目前,該縣已引進龍頭企業35家,建立農民合作社63個、標準化梨園136個。
2013年初,河北省農業廳原巡視員曲憲忠經考察發現,威縣西沙河流域的沙質土壤非常適宜梨樹生長。此後,威縣打破了“棉花獨大”的農業結構,大力發展梨果產業,實施“龍頭企業+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扶貧模式,即“扶貧資金入股掙紅金、流轉土地掙租金、梨園打工掙薪金”,為農民脫貧創收開辟了新路徑。
西沙河流域內的袁莊村是威縣貧困人口最多的區域。村里大部分土地屬于河灘地,沙化嚴重,漏水漏肥,不適合種莊稼。村民以前靠種植棉花為生,2012年人均純收入僅3920元,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目前,通過“入主”梨園,村里的貧困群眾年人均收入達到5000多元,已有1.6萬貧困人口脫貧。
談起梨,村支書鄭繼奎興奮地說:“我們村產的梨可是‘閱兵梨’啊!”2015年8月29日,威縣作為革命老區,為北京閱兵村慰問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將士們送去了雪青梨、秋月梨等新品種,經中國武警疾控中心食品檢測室檢測全部合格。
而該縣的其他地區,正在積極利用互聯網,謀求更廣銷路。高公莊鄉草樓村的洺河水果種植合作社,已開始嘗試與電商合作。據合作社負責人蘇桂珍介紹,今年合作社負責種植的梨樹進入第二年的出果期,預計將出產40萬斤梨。合作社已與順豐優選簽訂銷售協議,作為該電商的供貨基地。“現在他們(電商)已經開始印制(快遞)箱子了,”蘇桂珍說,“是專門為威縣的梨設計的。”
綠色A級梨產業園區主任劉明亮表示,要把梨產業做成脫貧攻堅、富民強縣的支柱性產業。威縣的梨果目前廣銷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湖南、湖北、廣東等地。 (完)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