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江西新余特色農業:助農增收金名片

2016年08月24日 09:03 來源:江西農業信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目前正是葡萄和翠冠梨上市季節,尤其是葡萄,上市時間自7月份一直到9月份。量大、品多、質優的果品極大地豐富了新余市民生活。

  盛夏時節,記者在分宜水北村錦甜葡萄農莊看到,200畝設施葡萄果實累累,夏黑、醉金香、金手指等名優品種吸引各地品嘗購買客,農莊自釀的葡萄酒風味獨特。

  說到葡萄,想到湖陂。20多年前,原渝水區鄉鎮企業局職工王立平在湖陂村創建第一個葡萄示范園,引發了全市葡萄種植的燎原之勢。湖陂村(湖陂葡萄)近日列入了農業部授予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新余市葡萄種植在全省起步較早,產業基礎較好。已經達到國內先進、省內領先。目前我市葡萄總面積1.1萬畝(設施葡萄4000多畝),主要分布在仰天崗、下村、水西和分宜鳳陽產業帶,今年預計總產1萬噸。

  專家分析認為,該市早熟葡萄上市時正是雲南晚熟葡萄採收尾聲,而我市葡萄同類品種比陜西、山東等北方地區萌芽早1個多月,加上全省發展緩慢,新余適度發展優質鮮食葡萄有較好的區位優勢。

  為提高葡萄生產力水平,近幾年果業部門實施了一係列提質增效的有效措施,使我市葡萄產業品種全省最多,栽培技術不斷創新,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目前我市擁有葡萄企業28家,葡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12家,成立了湖陂葡萄協會、水西葡萄協會、分宜鳳陽葡萄協會,涵蓋85%以上的葡萄種植戶。尤其是近十年在政府的重視及農業(果業)部門的引導下,引進示范了一大批早中晚新品種和推廣優質豐產栽培技術,我市葡萄種植水平實現質的飛躍。目前全市葡萄露地栽培平均純利5000元/畝,設施栽培平均純利超10000元/畝,高的達30000元/畝以上。

  其實,異軍突起的葡萄只是新余果業的“小字輩”,新余果業當以新余蜜桔為“龍頭老大”,全市擁有400多個果業企業、2萬余果農。新余蜜桔、翠冠梨、葡萄、楊梅蔚成我市特色水果產業格局。

  在馬洪廣電園藝場和珊娜果業東邊園藝場,綠油油的果園清香撲鼻,茂密翠綠的葉片間,一串串青青的蜜桔結在枝條上,長勢喜人。

  新余蜜桔產業是繼贛南臍橙和南豐蜜桔之後江西省第三大特色柑橘產業,而早熟梨、楊梅產業在全省中西部地市面積最大。2015年全市水果面積達到25.2萬畝,水果總產19.8萬噸,總產值近5億元。其中新余蜜桔面積達到13.1萬畝,產量14.36萬噸,產值2.6億元;葡萄面積1.1萬畝,總產1.0萬噸,總產值2.1億元;早熟梨面積1.3萬畝,總產0.75萬噸;楊梅0.6萬畝,產量0.5萬噸,特色果業和產銷水平均位居全省前三位。2012年新余獲“中國蜜桔之鄉”稱號,2013年獲得工商總局新余蜜桔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現代農業柑桔項目的實施帶動了全市水果產業發展。我市在七里山(姚圩)、哲劃線(水西)、一字嶺(馬洪)三個果業帶建立了3個新余蜜桔選果、貯藏、出口加工廠,興建了2個果箱生產廠,新增3條採後商品化處理生產線,新增柑桔貯藏能力4萬噸,大大提高了新余蜜桔產業水平,新余蜜桔不僅銷往全國18個大中城市,進入了北京、福建農產品超市,而且大批量出口到東南亞和俄羅斯。

  實踐證明,新余蜜桔畝產連年穩產在5000-6000斤已不是問題,按近幾年投資成本平均按2000元/畝計算,產地批發價一般2.60-3.60元/公斤,畝純利潤最低也在4000元以上。為抱團發展,果農們還成立全市第一家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即新余市香萬里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真正把新余蜜桔產業緊緊聯係在一起。新余蜜桔良好的效益成為農民增收最明顯的產業,成為新余農業的一張名片。

  商品蔬菜、設施蔬菜也是農業產業的一大特色。“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工程建設專項資金的落實,促進了全市蔬菜產業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通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29萬畝,年產量達48萬噸,年產值達85000萬元。

  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蔬菜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0余家,加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菜農達5000多戶;全市常年種植蔬菜8畝以上專業大戶達200多戶,參與蔬菜流通的運銷人員近千人。該市共有蔬菜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1家,帶動農戶1萬多戶。

  蔬菜質量安全與品牌建設是重要一環。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取得蔬菜產品有機認證20多個,有機蔬菜基地認證面積1000余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10余個,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面積4000余畝,注冊了港背、加山、聯盟、湖頭湖藕等蔬菜品牌,正朝著打造贛西區域重要的蔬菜產業基地目標邁進。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