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北京房山區:“蜂二代”釀出甜蜜的事業

2016年09月29日 09:09 來源:京郊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房山區婁子水村禦蜂堂蜂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旭,靠辛勤勞動,帶領165戶農民釀出了甜蜜事業。28歲的楊旭,如今已是一家年利潤達600萬元的合作社理事長。之所以取得現在的成功,與他勤勞勇敢、團結創新的精神分不開。

  3年前,楊旭大學畢業後,返鄉幫父親打理合作社,將眼光轉向了蜂蜜市場。經過走訪和市場調研,楊旭發現多數蜂農對外界市場不夠了解。“如今的市場早已不是單一原蜜市場,而是一個產品需求多元化、產品生產合作化、市場組織規模化的大市場,合作社必須轉型。”楊旭說。

  田國紅是泗馬溝村蜂農,但由于信息不暢和交通不便,每年都有蜂蜜滯銷。起初,田國紅聽說楊旭要轉型發展蜂產業,還有些瞧不上。令她沒想到的是,去年,楊旭建起了蜜蜂文化體驗廳,吸引遊客8000人次,並在體驗廳開設DIY蜂蜜香皂等項目,提高蜂蜜附加值,利潤提高了5倍。田國紅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合作社。

  楊旭還將目光瞄準互聯網,擁有了網站和網店,產品銷往全國。“萬事開頭難,對蜂農來說,不關注你說什麼,而是看你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楊旭說,最早決定做這個項目時,冒著資金短缺的困難和蜂農的不信任,他頂住壓力,堅持了下來。

  田國紅說,如今家里養了100多箱蜂,年產量5噸多,每公斤能賣到14元。在合作社的幫助下,蜂蜜銷路有了保證,養蜂技術難題也都得到及時解決。

  在楊旭的帶領下,包括生產、授粉在內4家農民合作社和1家加工企業,建立聯合社,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年產量達600余噸,推出了蜂花粉、蜂膠、蜂蜜面膜等深加工產品。

  挑戰和突破是楊旭發展蜂蜜產業的理念。上月,他帶著收來的30噸蜂蜜去秦皇島送檢時,檢出了“混合糖漿”。“涉及18戶蜂農,難道有人在蜂蜜中摻假?”楊旭說,他頂著壓力,挨戶詢問蜂農放養蜜蜂的路線。在詢問中他得到一個線索,有一戶蜂農的蜂蜜是從外地收購的。

  帶著這一線索,楊旭通過咨詢專家了解,這群蜜蜂很可能吃了含糖分的東西,產出了甘露蜜。楊旭說,目前合作社所收蜂蜜全部貼上了二維碼,能追溯到蜂農姓名、產蜜時間、產地等詳細信息,從源頭上保證蜂蜜的質量。

  今年是長徵勝利80周年。在楊旭看來,長徵精神與蜜蜂精神有很多共同點,都蘊含著勇敢、團結、勤勞和不懈。一次次考驗,讓他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