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均年收入達4.9萬元,人均住房面積達68平米,吃糧不愁、農合全免,河北省首家農村數字化影院、名人故事雕塑牆、設施完備的廣播電視中心、藏書1.5萬冊的圖書閱覽室、文化宮、多功能影院等樣樣齊全,擁有30家集體企業的太行腳下的世外桃源——這就是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
白沙村
“堅持集體經濟,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實現農業工業化、工業集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最終實現白沙百姓的幸福”談起村莊期初的發展模式白沙村黨委書記侯二河說道。目標既定,藍圖已設,侯二河書記帶領著黨委班子一行人大步闊進走徵途。現在的白沙村已然實現百姓的幸福夢,而且也成功實現了結構調整,打出了休閒生態幸福牌。
走進白沙村,一幢幢別墅錯落有致,一條條街道寬敞大氣,一排排文化雕塑、文化雕塑向世人傳遞著它的核心價值。富麗堂皇、高端大氣、震人眼球這些詞在形容一個太行腳下的小山村毫不為過。採摘園、智能溫室、遊泳賓館、花卉室、垂釣園、光景樓……休閒、生態、愜意,正在印證著它的華麗轉身。
抓集體經濟,實現工業集中化
白沙,這個位于鼓山東麓,兩面環山的崗坡地,資源豐富,但十年九旱,生存條件艱難。為此,白沙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打的一手整合資源牌,“靠山吃山”,村黨委班子始終抓牢集體經濟不放松,石子廠、建材廠、石灰廠……瞅準國家發展大勢,該村建立起了二產的產業鏈。2007年底,村里已經擁有鐵礦、豬場、油泵廠、加油站、秸稈氣化站等28家集體企業,集體純收入達到3200萬元,人均純收入6250元。發展不能停,此後的白沙村在村黨委班子的帶領下實現了村級收入逐年高速增長的目標。2014年實現了人均4.9萬元的收入。
白沙村委會
抓綠色生態,實現健康發展
“住著別墅吃粉塵,有福難長享”當時的一句戲言徹底刺痛了侯二河的心。“即使舍下金饃饃,也要健康發展,沒有好生態哪兒來真正地幸福”侯二河帶領著黨委班子一行人開始了大刀闊府的改革路。
2011年初,白沙村幾次召開村民代表會,就村辦產業關停改造和綠色轉型進行討論。最後,村里決定:關停當時年利潤上千萬元的焦化廠;投資1.4億元引進德國設備對生產高活性氧化鈣的白灰廠進行技術改造;投資8600萬元對石料廠實施設備更新和棚化、倉化抑塵處理,推行清潔生產。與此同時,修復生態,發展現代觀光農業,打造綠色白沙。投資600萬元,採用覆膜綠化技術,對村莊周邊的1000畝荒山進行綠化;投資1.1億元,建成集生產、採摘、觀賞、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武安市清源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白沙是個好地方,各項採摘體驗農家的樂趣,還有影視廳、圖書館、文化宮又兼具了城市功能,住在這里一點不比城里差,真是農村都市化”。來這里遊玩的遊客羨慕的說道。
“我們主打特色生態農業遊項目,這兩年建的項目和配套景觀都嚴格按照國家4A級景區標準設計,到目前旅遊設施總投入已近4億元。”侯二河介紹說,他們已經與北京、山東、山西、河南和省內的20多家旅行社簽約,對方負責客源組織、信息發布、線路推廣和市場對接,今年已接待遊客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多萬元。
抓美麗產業,實現全民小康
“村支部說不讓一個掉隊,還真沒把我落下。”身有殘疾的村民萬從河站在自己的新居前,有些激動地說。前幾年新民居建設中,他家的舊房太小太舊,折價後加上村里的6萬多元補貼還差3萬多元。村兩委幹部立刻集體商量解決像他這樣的村民的困難。最後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由村集體補上差額,21戶有困難的村民高高興興搬進了新房子。
美麗鄉村建設、生態休閒旅遊……如今美麗健康發展成為了白沙的另一個代名詞。
如今的白沙村吃糧免費,用電補貼一半,164位60歲以上的老人,除養老保險外人均每月可拿到200元養老金,每年體檢兩次,孩子們上幼兒園、九年義務教育全部免費,學生考上大專以上院校的,村集體一次性獎勵3000元至1萬元。村里還掏錢為村民辦理了新農保、新農合,紅白喜事可得1萬到2萬津貼……如今18項百姓福利讓白沙人民的心情真正得到了美麗,他們正在享受著自己的美麗小康夢。
一個以農業為基,以旅遊為線,以生態為媒,以富民為本的全新白沙華麗轉身,“全國文明村”、“中國特色村”、“中國幸福村”、“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點”……也印證了它的成功轉型。
趙明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