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小麥栽培學家余松烈:一生牽挂在麥田

2016年06月28日 11:03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一生牽挂在麥田

  ——追記著名小麥栽培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余松烈

  劉觀浦 本報記者呂兵兵

  4月22日上午10時許,在山東省泰安市殯儀館,山東農業大學師生、科技教育界人士以及各地農民代表等500多人,自發前來向我國著名小麥栽培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余松烈老先生的遺體告別,其中有于振文院士和王振林、封超年、郭文善等小麥專家,他們是余老在學校帶出來的學生;還有很多來自山東滕州、平原等市縣的農民,他們則是余老在田間帶出來的學生。

  “一生致力于作物栽培學教學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致力于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和普及。這項老先生自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推廣的技術,先後成為了6個省份的小麥主推栽培技術,多次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產紀錄,惠及3億多畝麥田,累計增產小麥260多億斤。因此,老先生堪稱中國現代小麥栽培學的奠基人。”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徐劍波說。

  一個縣的農民自發為他“授勳”,遍布天下的弟子主動為他“立傳”,90多歲仍堅持帶病到地頭查看……一生牽挂麥田的老先生走了,留下的是3億多畝麥田豐收的希冀。

  科研攻關:從畝產200公斤到800公斤

  余松烈,浙江省寧波慈溪人,1942年畢業于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藝係,1949年9月到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工作,自此踏上小麥科研之路。

  余老與麥田打了67年交道,最牽挂的事情永遠在麥田。他的女兒余亞勉介紹,2014年,病重的余老時常神志不清,但他一清醒就吵著要下地看麥子,興奮地睡不好覺。“我就只好囑咐來看他的朋友和學生,不要提小麥的事兒。”余亞勉說。

  1974年秋播,余松烈來到當時的滕縣史村,指導小麥管理上實行“六改”,包括改品種、降播量、適時早播、改耬播為機播等內容。這些是余松烈冬小麥精播高產理論的雛形。第二年夏收,史村820畝小麥平均畝產457.5公斤。而當時,山東小麥平均畝產不到180公斤。

  余松烈在滕縣5年,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小麥精播高產試驗,集成創新了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1978年,余松烈的“冬小麥高產栽培的理論分析”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9年,余松烈開始擔任山東省小麥技術顧問團團長,至1989年,山東各地累計推廣冬小麥精播高產示范田2126萬畝,累計增產9.61億公斤,節省小麥種子8000萬公斤。

  余老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于振文介紹,在這段時間,余松烈總結並提出了小麥畝產栽培發展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和高產再高產的三個階段理論,並針對三個階段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解決辦法。特別是研制出了小麥精量播種機,為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余松烈擔任農業部小麥專家顧問組成員,開始在全國推廣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1992年,該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被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定為“八五”“九五”期間農業重點推廣項目,成為黃淮海6省冬小麥高產栽培主推技術。

  進入新世紀以後,80多歲高齡的余松烈已不再主持科研項目,但他研究創新小麥精播高產技術的腳步沒有停止。他發現,由于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過去的小麥精播機作業時擁草擁土,已經不能適應精播高產要求。他就和自己的學生、山農大教授董慶裕一起,經過5年反復試驗,研制出小麥寬幅精播機,總結出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技術。

  董慶裕介紹,該技術2006年開始推廣,普遍增產幅度接近10%,目前已在黃淮海6省得到大面積應用。2009年,該技術在滕州創造了我國冬麥區畝產最高紀錄。

  2010年以來,余松烈把小麥高產攻關田的目標定為畝產800公斤。2014年,農業部在招遠市組織小麥高產攻關實打,應用了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3.14畝麥田平均畝產達到817公斤,再次刷新山東省冬小麥畝產紀錄,了卻了老先生的心願。

  為農情懷:農民自發送來“金質獎章”

  4月22日上午,在余松烈老先生告別的隊伍中,有一個20多位農民組成的群體,他們來自滕州市,60多歲的王其金就是其中一位。

  “這是我第二次來山東農大了。1996年6月26日,我就和韓敬田兩個,代表120萬滕州農民,來這兒向余老師贈送金質獎章。今天,我們又一大早趕來,獻上了專門制作的6個彩布大花圈,表達滕州農民對余老師的愛戴。”王其金說,“我們來的20多人,都是余老師的農民學生,是余老師教會了我們怎樣種小麥拿高產,余老師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

  不僅是滕州,德州平原、濰坊諸城以及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有農民自發前來為余老送行。農民對余松烈的愛戴,來源于他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和對小麥增產的貢獻。其中,滕州農民收益最大,也最為典型。

  滕州市原副市長劉希運,既參加過余松烈在滕州的小麥精播試驗,後來又到山東農學院工作,與余松烈朝夕相處12年。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余松烈在滕州的故事。

  1975年秋播,余松烈下了火車,徒步走到了姜屯公社黃莊大隊,向農民推廣精播高產技術。農民問他:“俺一畝原先種30多斤種子,您就讓俺種10多斤種子,這麼稀,還能收到麥子嗎?”余松烈說:“地力差,小麥分蘗少,可以多種。可您這兒地力好,小麥分蘗多,種稀了才會越長越好。”果然,這塊麥田收獲時畝產達638公斤,創下了我國冬小麥高產紀錄。

  余松烈曾在自傳中寫道:“在滕州的5年,是我一生中最愉快、最緊張、最興奮的時期。雖然生活比較艱苦,勞動比較沉重,但我始終沐浴在農民的溫暖友情中,這是我向農民、向生產實踐學習的最佳時期,我在業務上獲得了大豐收。”

  余松烈在滕州的小麥科研和技術推廣,使滕州長期成為全國小麥高產典型。滕州人民為表達對余松烈的愛戴,先後自發舉辦了3次活動。

  第一次就是農民自發為余松烈“授勳”。1996年,滕州小麥大豐收,農民將一枚專門精制的“科技興農,功勳卓著”金質勳章,贈送給余松烈。

  第二次是滕州農民為余松烈出版《余松烈院士在滕州》傳記。2006年,為慶祝余松烈85歲壽辰,滕州市科技局歷經14個月努力,整理編寫了《余松烈院士在滕州》一書,收錄了老先生在滕州的點點滴滴。

  第三次是滕州農民要建設“余松烈小麥科技館”。2012年10月下旬,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小組,到滕州採集余松烈學術成長相關資料,訪談當年余松烈的農民學生和朋友。在訪談時得知,級索鎮正在準備建設“余松烈小麥科技館”。

  教書育人:斯人已逝,“余”風長存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余松烈對社會的貢獻,還體現在教書育人方面。在余松烈67年的教師生涯中,讓他引以為豪的是培養了中國科學院李振聲院士、中國工程院于振文院士等一批有影響的小麥專家。在中國農學界,余松烈與李振聲、于振文的師生關係,以及他們之間的學術交往、學術繼承被傳為佳話。

  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聲,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農學係,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06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著名小麥栽培學家、山東農業大學教授于振文,1982年從山東農學院研究生畢業,1991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擔任農業部專家顧問組成員、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山東省小麥技術顧問團團長。

  目前,余松烈培養的畢業生,分布在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農業管理部門和基層推廣單位。這些學生深諳余松烈學術成就,深受余松烈學術思想影響,他們已經成為研究推廣余松烈作物栽培學理論,特別是冬小麥深耘斷根、冬小麥精播高產、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理論和技術的學術傳承人。

  余松烈在農業高等教育戰線上兢兢業業地辛勤耕耘了66個春秋,先後主講過生物統計學、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技術、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學、作物生理學、作物高產的理論與實踐等課程。余松烈十分注重教材建設,他主編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作物栽培學(北方本)》《田間試驗方法》《冬小麥的栽培》等。為了完善和發展作物栽培學學科理論,余松烈不僅自己著書立說,還寫下了數百萬字的教材、講義、專著、論文。

  山東農業大學校長溫孚江介紹,在幾十年的教學科研實踐中,余松烈始終堅持和大力倡導“科學研究要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既要理論研究的創新,站在學科前沿,又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學術理念,貫徹落實“扎根基層,密切聯係農民,重視實踐,解決生產問題”的優良作風。現在,這些已經成為山東農業大學辦學的寶貴精神財富。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