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雲南昌寧縣:雞飛鎮“扶貧牛”變“致富牛”

2016年07月14日 16:30 來源:雲南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現在,有了合作社統一飼養,養牛自己不用操心,平時該做什麼還做什麼,等著年底分紅就行,這種方式相當好!”說起昌寧縣山頭壯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社員們紛紛點讚。

  針對一些地方在產業扶貧中,直接把羊羔、牛犢分給貧困戶,有的農戶養不好,不出效益,有的甚至轉手賣掉換成現金,達不到長期、穩定脫貧目的的情況。昌寧縣雞飛鎮創新扶貧方式,大膽探索“黨組織帶頭、貧困戶主體、集中化飼養、股份式運營”的產業扶貧新模式,于去年11月成立昌寧縣山頭壯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建蓋圈舍、集中飼養的方式發展養殖業,發揮產業對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確保貧困戶的長期增收。

  雞飛村在發展肉牛產業中,村黨總支通過向上爭取項目資金120萬元,動員村幹部入股4萬元,流轉土地16畝,建設養殖規模為100頭的規模化養殖場,並將養殖場入股專業合作社,約定佔股20%。貧困戶將扶貧項目支持購買的牛,按照市場價格稱重定價,原價作為股本,托管給合作社集中飼養,只需參與日常監督管理,無需勞動力、技術等投入,在利潤產出時即可分到40%的現金分紅。飼養員用技術、草料和勞動力入股,通過統一技術、統一場地、統一監管,飼養員可以得到40%的利潤分紅。

  雞飛鎮黨委書記施軍寧介紹,通過把村集體、養殖社員、飼養員的利益聯結在一起,按照2:4:4的比例享受利潤分成,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保證發展能力差的貧困戶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紅。有效破解了農戶分散養殖中沒有場地、沒有技術、沒有勞動力和養殖風險大的問題,實現了產業扶貧由“資金到戶”向“效益到戶”的轉變。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