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了合作社統一飼養,養牛自己不用操心,平時該做什麼還做什麼,等著年底分紅就行,這種方式相當好!”說起昌寧縣山頭壯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社員們紛紛點讚。
針對一些地方在產業扶貧中,直接把羊羔、牛犢分給貧困戶,有的農戶養不好,不出效益,有的甚至轉手賣掉換成現金,達不到長期、穩定脫貧目的的情況。昌寧縣雞飛鎮創新扶貧方式,大膽探索“黨組織帶頭、貧困戶主體、集中化飼養、股份式運營”的產業扶貧新模式,于去年11月成立昌寧縣山頭壯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建蓋圈舍、集中飼養的方式發展養殖業,發揮產業對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確保貧困戶的長期增收。
雞飛村在發展肉牛產業中,村黨總支通過向上爭取項目資金120萬元,動員村幹部入股4萬元,流轉土地16畝,建設養殖規模為100頭的規模化養殖場,並將養殖場入股專業合作社,約定佔股20%。貧困戶將扶貧項目支持購買的牛,按照市場價格稱重定價,原價作為股本,托管給合作社集中飼養,只需參與日常監督管理,無需勞動力、技術等投入,在利潤產出時即可分到40%的現金分紅。飼養員用技術、草料和勞動力入股,通過統一技術、統一場地、統一監管,飼養員可以得到40%的利潤分紅。
雞飛鎮黨委書記施軍寧介紹,通過把村集體、養殖社員、飼養員的利益聯結在一起,按照2:4:4的比例享受利潤分成,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保證發展能力差的貧困戶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紅。有效破解了農戶分散養殖中沒有場地、沒有技術、沒有勞動力和養殖風險大的問題,實現了產業扶貧由“資金到戶”向“效益到戶”的轉變。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