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巫溪縣紅池壩高山蔬菜基地
本網記者 鄧俐 實習生 陳雨
“美麗的風景線下,有靚麗的扶貧產業。”重慶約三分之一的耕地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這些地方大多群山環抱,樹木蔥鬱,風景如畫,但也往往是貧困地區。“為改變高山地區的貧困面貌,重慶大力推進周期短、見效快的蔬菜產業發展,推動脫貧攻堅。”重慶市農委總農藝師劉保國在7月29日召開的全市高山蔬菜產業扶貧推進會上說,如今,高山蔬菜已經成為拓寬農村增收致富渠道、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有力手段。
“六畝地大白菜賣了六萬多,科學種菜讓我過上好日子”
楊官學是巫溪縣紅池壩森林公園內西流溪地區的一位菜農,“我們家之前一直以養牲畜維持生計。起早摸黑,風吹日曬,一年大約能賺一萬塊錢,只能基本滿足家庭日常開支。一直到2013年,家里生活才有了改善。”
2013年是重慶市巫溪縣天平農業有限公司入駐西流溪的第一年。也是那一年,依靠傳統種植經驗,在這片土地上辛苦耕耘,但仍然貧窮的楊官學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科學種田。“當時村里很多農民不理解,還嘲笑我,覺得我想通過種田致富是癡人說夢。我沒有理會這些,堅持種了一畝多地的大白菜。”楊官學一邊給自家地里的大白菜鋤草,一邊告訴記者。
“就是這一畝多地的大白菜讓我嘗到了科學種地的甜頭。”楊官學告訴記者,按照原來傳統的種植方法,一畝地最多只能收入七千元,現在由天平農業公司進行指導,用科學的方法育苗、移栽、試藥和管理,一畝可以收入一萬多。“去年,我種了6.4畝地的大白菜,收入68400多元。現在我們家里已經有了余錢,科學種菜真的讓我過上了好日子。”
科學種菜脫貧致富的不僅僅是楊官學。據劉保國介紹,隨著高山蔬菜品種結構調整和技術更新步伐的加快,農民收益已由過去一年種植一季蓮白,畝收益2000元,提高到一年種植三季萵筍,高的畝收益20000元;農民在田間的務工收入也由以前的每天30元,高的增加到每天100元。高山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讓貧困山區農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不少貧困村成為了富裕村。
農業企業成市場主體,引導高山蔬菜產業健康發展
讓楊官學一家過上好日子的天平農業公司,2013年落戶巫溪縣紅池壩,是該縣高山蔬菜產業的龍頭企業。公司負責人尤天平曾經是一位下崗職工,從2000年開始在湖北神農架學習高山蔬菜的種植技術、管理體係和銷售模式,歷時12年,探索出一套完整可操作的高山蔬菜產銷體係。“我的最終職業定位就是扎根巫溪種菜。”
以市場需求為選種依據,分段播種,採用測土配方施肥,以有機復混肥、微生物有機肥及微量元素為主,同時採取綠色防控,是天平農業公司提高產品質量,參與市場競爭的法寶。得益于科學的種植模式,天平農業公司在成立當年,就帶動了20個村民就業,種植面積達200余畝,產值1 00余萬。到2015年,天平農業公司的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500畝,年產值250萬,帶動就業50人。
“準確的市場定位對高山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在重慶市農科院蔬菜所研究員張洪成看來,高山蔬菜基地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競爭力的構成,確定產品,安排生產。“農業企業對市場的把控能力較強,能夠很好的根據市場需求安排品種和播種時間,是促進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武隆縣為激發農村大眾創業,引進和培育有實力、帶動能力強的市場主體,出臺了《武隆縣特色效益農業生產扶持政策》(試行)、《武隆縣特色效益農業生產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改變了原來的專項式、競爭性補助模式,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優化了投資環境。目前,該縣已有從事蔬菜生產、加工、銷售的企業36家,蔬菜專業合作社150個,種植大戶300余戶,保證了該縣的高山蔬菜產業健康發展。
2015年,重慶市高山蔬菜常年基地面積達30萬畝,比2010年翻了1倍多。現在,隨著高山蔬菜產業的規模打造和品質提升,品種結構調整步伐不斷推進,高山產區以蓮白、大白菜、白蘿卜“三大白”為主的品種格局正在扭轉,番茄、四季豆、辣椒、油麥菜、瓢白、水白菜、青蔥、黃瓜、茄子、甜豆、荷蘭豆等品種逐漸增多,已經改變了重慶秋淡季缺菜的歷史,基本滿足了市民多樣性消費需求。
高山蔬菜產業成脫貧抓手,讓農民在家門口富起來
重慶是我國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既是蔬菜生產大市,又是蔬菜消費大市。近年來,全市常住人口以30萬左右年均速度遞增,特別是戶籍制度改革實施以後,城鎮化率逐年攀升,蔬菜消費人口明顯增多。高山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越,高山蔬菜綠色環保,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喜愛。高山蔬菜是山區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抓手,也是重慶市扶貧攻堅中重要的產業支撐。
巫溪縣地處渝陜鄂三省市交界處,境內山水秀美,民風淳樸,素有“峽郡桃源、逍遙巫溪”之稱。這片美麗的土地同時也是國家級貧困縣,有貧困村150個,建卡貧困人口8.6萬人。十二五期間,該縣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利用獨特的立體氣候優勢,逐漸形成了以城周保供、特色加工、高山錯季為功能定位的低、中、高三線蔬菜基地格局,蔬菜總種植面積達到18.2萬畝,其中高山蔬菜基地面積達5萬畝,佔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的27.5%。得益于蔬菜種植,該縣2015年18個村脫貧銷號,2.6萬貧困人口越線。
作為重慶四大重點蔬菜基地之一的武隆縣,高山蔬菜已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該縣有仙女山、彈子山、白馬山、桐梓山、羅英山五大高山蔬菜生產區,有雙河、黃鶯兩個萬畝高山蔬菜核心示范基本,通過無公害產地認證的高山蔬菜基地面積達20.5萬畝,36個品種獲綠色認證,5個品種通過農業部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武隆蔬菜辦主任樊國昌告訴記者:“高山蔬菜基地專業合作社的農戶覆蓋帶動率達95%,讓農民得以在家門口富起來。”
“高山蔬菜既是重慶重要的保供產業,又是脫貧攻堅的支撐產業。”劉保國說,下一步,重慶各區縣將結合自身的優勢條件,從基礎設施、科技支撐、主體培育等方面著手,推動高山蔬菜健康可持續發展。“到2020年,重慶將建成高山蔬菜基地40萬畝,年種植60萬畝,總產量100萬噸,實現商品菜產量60萬噸以上,全面實現脫貧攻堅。”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