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貴州畢節:減貧摘帽不扯皮

2016年08月04日 0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今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對貧困退出的標準和程序作出了相關規定。貴州省畢節市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一整套貧困戶退出指標體係,既看數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又看住房、產業等保障情況,做到定量與定性的結合,並在摘帽不摘政策正向激勵下,使脫貧農戶“既心服口服,又無後顧之憂”。

  民主評議:左鄰右舍知根知底

  從農信社貸來的2萬塊錢在手里攥了3個月,畢節市黔西縣林泉鎮營腳村的黃恩文卻沒有一點著急的意思。“趕了幾個鎮子的鄉場,還沒看上合意的母牛,再等等看。”從信用社貸款買牛,對于黃恩文一家來說是開天辟地頭一回,“以前家里窮,不敢亂折騰,去年跟著村里種菊花,手頭有了錢,這不思量著擴大再生產嘛!”

  黃恩文之前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一家三口就靠著10畝坡地收6000來斤玉米,一年辛苦到頭也就圖個肚兒圓。轉機發生在前年底,村里引來企業流轉土地種植菊花。“10畝地一年的流轉費就有4500塊,在基地打工一天60塊,現在企業又把土地返租給我們打理,除去勞務費年底還有分紅。”黃恩文一筆筆給記者算收入賬。

  去年底,村里搞貧困戶脫貧評估,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930.67元的黃恩文一家自然也被列入評估對象,經過村幹部入戶對勞力、收入、住房、飲水等多項指標進行調查後,認定黃恩文一家符合省定“有安全住房、年人均純收入超2968元、無輟學子女”三項標準,黃恩文也在評估表上認真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並按了手印。

  “脫貧名單在上報鎮政府之前,由村‘兩委’召集33名村民代表對包括黃恩文一家在內的33戶擬脫貧戶進行逐個評議,並最終認定這33戶貧困戶符合減貧摘帽條件,名單上報鎮政府審核通過後在村內公示7天,沒有異議。”營腳村村支書羅澤榮說。

  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意見》,貧困戶退出,由村“兩委”組織民主評議後提出,經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核實、擬退出貧困戶認可,在村內公示無異議後,公告退出。

  “這一係列程序中最重要的是民主評議,貧困退出要經貧困戶本人及多數群眾認可,貧困戶收入難以精確統計,但是誰窮誰好過一些左鄰右舍知根知底。”畢節市扶貧辦規劃統計科副科長何義說。

  四有五覆蓋:退出標準具象化

  《意見》對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的退出都設置了一定標準。其中,貧困人口退出要以戶為單位,主要衡量標準是該戶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且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畢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貧困戶脫貧“四有五覆蓋”的標準,用畢節市扶貧辦副主任付立銘的話來說即“定量與定性的結合”:“在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當年國家貧困標準的基礎上,貧困戶應達到‘四有五覆蓋’的標準,即有安全飲水、安全用電、安全住房和就業技能,實現入戶路和院壩硬化全覆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農村合作醫療及醫療救助全覆蓋、教育資助政策全覆蓋、擁有一項以上增收產業全覆蓋。”

  走進營腳村村委會辦公室,一側的牆壁上醒目地張貼著2016年度計劃脫貧人口“四有五覆蓋”項目建設臺賬,54戶擬脫貧農戶的貧困屬性、住房情況、是否需要技能培訓等情況列得明明白白。“通過動態幫扶,做到計劃脫貧戶缺什麼補什麼。”羅澤榮說。

  而這54戶計劃脫貧農戶有一個共同點,即已擁有至少一項增收產業,如二組村民胡從華家已流轉土地4.7畝種植菊花,三組村民楊小運家則已落實養殖基礎母牛1頭,後備母豬1頭。“貧困戶的道路、住房等基礎設施能夠通過一事一議、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投入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但要確保其穩定脫貧,產業覆蓋是最為基礎的一條,通過產業帶動使貧困戶持續增收。”付立銘說。

  何義介紹,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並穩定脫貧後,要在精準扶貧信息平臺中標注清楚,實行逐戶銷號、精準退出。“對因災、因學、因病等返貧的,要按程序精準識別後重新納入平臺進行管理。”

  穩定脫貧:摘帽暫不摘政策

  對于達到相關標準退出的貧困人口、貧困村和貧困縣,《意見》要求堅持正向激勵。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退出後,在一定時期內國家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支持力度不減,留出緩衝期,確保實現穩定脫貧。對提前退出的貧困縣,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制定相應獎勵政策,鼓勵脫貧摘帽。

  “你說我為啥樂意摘帽,摘掉這個貧困帽不僅落個好名聲,其他貧困戶能夠享受的政策我還照樣享受。”黃恩文說,“眼下從信用社貸的這2萬元屬于精準扶貧農戶小額信貸‘特惠貸’項目,政府貼息,三年後到期只要還上本金就行。”

  據介紹,畢節規定,對貧困農戶當年脫貧的,教育類扶持措施從學生入學開始直到完成當期學段學業為止;其他到戶的政策措施則在脫貧後連續執行2年。

  根據相關文件規定,貴州省對成功“減貧摘帽”的貧困縣,承諾“摘帽不摘政策”,並額外給予獎勵、扶持。“摘帽不摘政策”是指原有扶持政策保持不變,並且安排到縣的財政扶貧資金總量原則上以其前3年常規總量的平均數為基數,按10%的增幅逐年遞增。

  “《意見》規定貧困縣退出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標準,原則上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區降至3%以下),目前畢節市下轄的8個縣區雖有7個達到省定標準實現‘減貧摘帽’,但還沒有一個縣區達到國家標準。”付立銘說。

  為防止“數據脫貧”,畢節規定要對上報的脫貧戶實行抽查驗收,每個鄉鎮的抽查比例不低于該鄉鎮上報脫貧戶數的10%。“對驗收不按標準執行,脫貧任務弄虛作假,人為脫貧、數字脫貧的按有關規定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付立銘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4日 02 版)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