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湖南:“文化+”富了衡東白蓮村

2016年08月10日 09:07 來源:衡陽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8月4日,衡東縣白蓮鎮白蓮村“千年白蓮風情園”內遊人如潮,他們徜徉于千畝荷塘間賞花觀景,流連忘返。衡東鴻達湘蓮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譚立中介紹,每逢周末,來參觀遊覽的自駕車都在200輛以上,遊客達2000人以上,每日旅遊綜合收入達7萬余元。

  白蓮村是地處衡東縣偏遠山區的貧困村。近兩年來,衡東縣委宣傳部精準扶貧工作隊依靠自身的文化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在全市創新“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樂民”的精準扶貧思路,通過輸入知識文化、引進產業項目。

  “有了流動農家書屋,我在家門口就可以借書了。”白蓮村養殖大戶瞿新華正從該村流動書屋借閱《雞的養殖》,津津有味地閱讀。他說,“現在我可隨時借閱養殖類書籍,對養豬養雞幫助可大哩!”目前,瞿新華存欄土豬200多頭,雞500多羽,僅養殖年收入達10萬元。

  瞿新華是眾多受惠于“文化+技術”政策的村民中的一個。年初,白蓮村14個組設立了流動農家書屋,每個流動書屋日常存書300冊左右,分政策法規類、種植養殖類、群眾文藝類。流動書屋每周書籍循環借閱達200余人次,種植、養殖類技術書籍最受歡迎。同時,衡東縣委宣傳部還邀請知名農業專家,開設養殖、種植培訓班,共培訓種植村民800余人次。目前,白蓮村養殖豬、魚、雞大戶達到300余戶,上規模的40余戶,帶動200余村民就業致富。

  “只有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才能增強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讓農民群眾從文化發展中得到真正的實惠,闖出一條‘文化+產業’的富民新路。”衡東縣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該部經過深入調研白蓮村,依托深厚的白蓮文化,引進衡東鴻達湘蓮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1000余萬元打造“千年白蓮風情園”,挖掘打造千年荷塘、白蓮古寺、愛蓮書院等白蓮十景。

  “千年白蓮風情園”的打造,直接帶動了白蓮村經濟發展。去年5月,“千年白蓮風情園”開園後,村民劉定科看中商機,投資200多萬元,開辦了“白蓮村荷花園土菜館”,“旺季時平均每日營業額上萬,年純收入可達72萬元,這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劉定科開心地告訴記者,像這樣的農家樂,村里已經迅速發展至5家。

  村民自產的烏石豬、珍珠雞、荷花魚、九孔藕四種獨有土特產,也成為遊客的“至愛”。村里還相繼開辟種植了黃桃、楊梅、水蜜柚和春棗等千畝果園,已呈現千畝荷花、千畝果園的田園美景。

  為傳承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衡東縣委宣傳部扶貧工作隊實施“文化+藝術”,對白蓮村民間藝人逐個摸底,分成“傳統戲曲”、“民間音樂”、“民間美術”和“手工技藝”四大類,由縣委宣傳部和白蓮鎮政府聯合頒發傳承使者證書,鼓勵民間藝人傳徒授藝,利用跳廣場舞的機會,搭臺唱戲、爭相展示。“最近主動來學唱皮影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白蓮的皮影不會失傳啦!”白蓮村皮影戲傳承人向鐵庚老人喜上眉梢。據統計,目前該村擁有吹葫蘆絲、拉二胡、說評書、唱皮影等各種民間藝人20余人,其中以皮影戲為最。

  總之,文化致富讓村民端上了“金飯碗”。自去年以來,白蓮村年增收300余萬元,人平均增收千余元。“我們村將深入挖掘歷史文化,擦亮白蓮文化品牌,把文化致富路走下去。再過五年,村民人均收入有望翻番!”白蓮村黨支部書記羅志輝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