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青海省海西州脫貧攻堅 一年清零一年提升

2016年08月18日 09:46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本報記者郜晉亮

  茫茫的柴達木盆地除了豐富的資源外,還有一望無邊的戈壁灘,就在這里坐落著一座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簡稱海西州)。豐富的資源本應帶給當地人民富裕的生活,但無邊的戈壁卻也隱藏著不少的貧困。全州有119個貧困村,6588名貧困人口。與青海其他地區相比,雖說貧困面小、貧困人口少、貧困程度淺,但這並沒有因此降低脫貧攻堅的難度。海西州委州政府結合自身實際,果斷地提出了“2016年集中脫貧清零,2017年鞏固提升”的脫貧攻堅目標。用1年的時間實現全部脫貧,這樣的底氣究竟來自哪里?

  脫貧政策“看菜下單”

  海西州天峻縣天棚村的貧困戶洛太加有一個患腦積水的女兒,十幾年治病的支出讓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貧困。天峻縣扶貧辦主任春花介紹說:“針對洛太加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一套脫貧措施,確保他的收入不僅滿足日常醫藥支出,也保證家庭需要。脫貧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為了保障今年集中脫貧清零,海西州委州政府要求各地要按照發展產業、資產收益、發展教育、醫療保險和救助、生態保護、低保兜底、轉移就業、易地搬遷“八個一批”要求,以貧困戶的實際和貧困狀況“看菜下單”,對有勞動能力的實行生態管護員、保潔員等就業扶貧和扶持產業發展,對無勞動能力的採取低保兜底、資產收益等,因戶因人制定幫扶措施。

  在烏蘭縣茶卡鎮八音新村,村第一書記白海龍說:“如果嚴格按照標準,全村只有4戶貧困戶,但是其他農牧戶也比貧困戶好不到哪去。如果只是脫貧這4戶,那好辦得很,但是我想讓村里人都富裕起來,才是脫貧攻堅的真正目的。”

  為此,八音新村脫貧攻堅的途徑最終選擇了能惠及更多人的集體經濟。結合距離茶卡鹽湖景區近的地理優勢,引導村民發展家庭賓館和農家樂。同時,整合村里資源優勢,發展種養結合的合作社經濟,真正做到了脫貧攻堅“看菜下單”。

  貧困村短板一步補齊

  早些年,在農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標語:要致富,先修路。在新時期的脫貧攻堅戰中,補齊貧困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短板,依舊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入駐都蘭縣艾斯力金村伊始,第一書記張保太就帶領扶貧工作隊認真梳理了該村基礎設施難以支撐發展的3條短板:一是村內無硬化道路,牧戶間靠土路連接,道路由牧戶自發維護,且損壞嚴重;二是牧民轉場存在困難,牧道基本不通,牧民轉場繞道成本高;三是人畜飲水和用電需求難以保障,嚴重影響牧業生產。

  張保太說:“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的硬杠杠,這個短板要是不先補齊,不僅會拖產業發展的後腿,而且脫貧還不會脫得徹底。因此,我們首先想辦法解決的就是村里水電路的問題。”

  其實,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的問題,在海西州其他貧困村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對此,海西州要求各相關行業部門積極爭取、整合項目資金,力求一步到位補齊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據海西州扶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州已投資2.2億元實施行政村通暢工程36個,建設鄉村道路854.6公里;投資2000萬元用于易地搬遷村級配套道路建設;水利投資5600億元,實施涉及貧困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電力加大農網建設力度,實現國家電網全覆蓋。此外,住建部門還投資3750萬元,完成危舊房改造1500戶。

  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

  早在2007年,烏蘭縣東沙溝村利用15萬元扶貧資金,創立扶貧互助社。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入社農戶達到了30戶,資金規模達到了18萬元。

  烏蘭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尹軍表示,扶貧互助社是探索財政扶持貧困農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新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貧困農戶發展產業急需資金的難題,同時提高了貧困戶自我發展的能力。

  與烏蘭縣的做法有所不同,格爾木市則將全市16個貧困村的800萬元省級互助資金存入格爾木市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信貸擔保資金放大3倍為貧困戶、帶動貧困戶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貸款。同時,協調銀行簡化貸款程序,降低貸款門檻。

  格爾木市扶貧局局長趙軍表示,今年以來,已向貧困村發放擔保貸款218筆共計1197萬元,向25戶貧困戶發放貸款81萬元,不僅提升貧困戶搞活生產的主動性,而且還強化了幫扶貧困的能力。

  除了巧用扶貧互助資金,海西州還積極倡導各地借助國道優勢,利用國道發展旅遊服務區經濟,將國道經濟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水平。德令哈市緊鄰 315國道的懷頭他拉服務區就是這樣的典型。經過幾年的精心經營,如今的服務區已經成為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好幫手。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