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青海柴達木農業轉型的“生態路徑”

2016年08月18日 16:43 來源:青海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說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然環境,人們自然會與戈壁和荒涼聯係在一起。這里的農牧業便是靠著有限的土地資源,爭取有限的經濟效益。海西農牧業踏出了轉型發展的道路,而其路徑,便是追求包括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在內的綠色效益最大化,也成就了綠色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生態路徑”。

  海西州科學謀劃和安排農牧業工作,把生態保護貫穿于農牧業發展的重點環節,在草原生態保護、生態畜牧業建設、特色產業培育等方面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柴達木盆地地域品牌和氣候環境的資源稟賦,立足獨特的農牧業資源,助推農牧業經濟沿著“生態路徑”快速發展。

  協調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發展原則

  火車穿過關角隧道,綠色盡染的天峻草原,牛羊牧歌蕩漾在布哈河畔。陽康鄉牧民周拉加兩年前還住在草原帳篷里,如今搬進了縣城的新家。他說:“自從住進了幹凈敞亮的新房,水電齊全,還能上網,幹啥都方便了,真心的感謝黨和政府對我的幫助”。

  2009年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以來,海西州開工建設了34個小區,完成遊牧民定居工程住房6678戶,每戶住房在80平方米以上,累計2.6萬牧民搬進新居,周拉加便是其中之一。

  協調發展,生態優先,牧民搬進小區並不是不發展,通過集中定居實現生產區和生活區的分離,改變傳統的遊牧生活方式,有效減輕草原壓力,減少人為破壞草原植被的現象。從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到穩步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幫助牧民成立合作社,將自劃區域分散式放牧變為草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新機制,通過入股分紅獲得收入,取得了良好效果。

  海西州有關專家介紹,海西州農牧業發展,堅持生態第一,與發展並不矛盾,保護草場、土地,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不是不要發展,而是改變“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傳統農牧業發展模式,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生態優先與農牧經濟建設並不矛盾,主張生態優先的實質和根本訴求,是打破以傳統發展模式,主張以生態優先為前提的綠色經濟建設。海西州追求的是通過將農牧民定居工程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如今,在海西,“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堅持“生態優先”發展原則,順利實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草原鼠蟲害防治等一係列項目,完成沙化草地治理80.25萬公頃、黑土灘治理0.2萬公頃、草原毒雜草治理10.67萬公頃、補播改良退化草地1.34萬公頃、草原鼠蟲害防治188.13萬公頃,建成禁牧圍欄17.36萬公頃。

  因地制宜

  綠色優勢產業成為“搖錢樹”

  立足生態,柴達木枸杞、柴達木福牛兩個百億元產業堪稱海西州農牧業綠色、循環發展的“循環泵”。

  枸杞,由于耐幹旱,可生長在沙地,在海西,枸杞便成了鹽鹼地開樹先鋒。柴達木福牛,天然草地採取休牧、輪牧和設施牧舍雙管齊下,實現了草畜動態平衡。

  每當仲夏的陽光照耀柴達木盆地時,這片無垠的戈壁因為枸杞而被賦予勃勃生機。走進德令哈市萬畝枸杞基地,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紅枸杞長勢喜人,採摘工穿梭在各個枸杞園里,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海西枸杞種植面積30000公頃,其中有機枸杞種植面積5300公頃,枸杞生產總量從2008年的800多噸上升到2015年的5.8萬噸,總產量增加72.5倍;枸杞產量佔農牧業總產值從3.2%躍升至50.4%,增長了15倍。不僅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更收獲了豐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今年,隨著海西對柴達木枸杞有機認證試點暨海西州國家級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總體情況的落實,枸杞種植企業充滿信心。小枸杞大產業,被譽為青藏高原紅寶石的柴達木枸杞,借力有機產業奔向更廣闊的天地。

  柴達木福牛依托海西州長期開展生態畜牧業的豐厚積淀,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接生”了柴達木福牛,也使其成為在“保護中發展”的生態“寵兒”。

  柴達木福牛作為海西州農牧業的重要“產業泵”之一,支撐起農牧業轉型升級。產業通過創建“一個模式”、建設“四大體係”、開發“四大產品”,構建了從生產源頭到終端市場的完整產業鏈。作為循環農業的核心產業,推行多元化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的“粘合劑”,形成了良種繁育、肉牛飼養、飼料加工、生物制品加工、有機肥生產加工、市場流通為一體的循環農牧產業。

  福牛產業上連草原畜牧業、橫接種植業、下連生物加工產業,並向生物能源、有機肥加工等環保產業延伸,向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邁進。

  如今,枸杞和“福牛”兩個產業一農一牧,相得益彰,在立足生態同時,建立與現代農牧業相適應的“一核、兩泵、多鏈”產業循環模式,在探索了產業間及產業內的循環模式後,構建起高度融合的草原畜牧業、設施農業、草產業、高原冷水養殖以及次生鏈的特色循環農牧產業鏈,正在成為海西立足生態的“搖錢樹”。

  科技支撐

  托起“智慧型”生態農牧業

  在德令哈萬莊農牧有限公司的大棚蔬菜生產基地,數百棟蔬菜大棚依序排列,頗為壯觀。

  “通過設置在溫室大棚內的數據傳感器,可以輕松掌握土壤墑情、土壤溫度、環境狀況等基本生產信息,缺什麼就補什麼、缺多少就補多少,這就是我們的‘智慧農業’”,萬莊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田耀說。

  田耀介紹,這些蔬菜大棚是集太陽能光伏發電、智能溫控、現代高科技自動化種植為一體的溫室大棚。光伏農業大棚不僅解決了“升溫、保溫”問題,而且為國家倡導的綠色農業、節能減排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太陽能光伏農業大棚將光伏產業與農業聯係起來,帶動設施農業的發展,實現真正的低碳、綠色和循環農業。

  相比生態農業,生態畜牧業在戈壁草灘更顯出“潤物無聲”的輻射帶動作用。退牧還草讓牧戶片片草場“綠”的“顏值”直線上升。

  來到天峻縣現代高效生態畜牧業示范園,天峻縣梅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天峻縣玉舟生態畜牧業聯合社等合作社組織,按照“統一輪牧、合理載畜、保護生態、多種經營”的管理模式,以牧業經濟合作組織為紐帶帶動牧民入股,推進草場流轉,促進牧區發展、牧業增效、牧民增收。

  科技支撐,科學發展,退耕還林,讓更多土地插上綠枝,退牧還草,讓草地“顏值”上升。“智慧型”生態農牧業就是運用物聯網、雲計算、精準農業技術,實現最佳的資源利用,最少的成本投入,提高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

  路子有了,方向有了,海西州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效”合一的生態農牧業多鏈發展模式,加上當地人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海西人正昂首闊步譜寫著生態“顏值”與“研值”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