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青海:科技創新激發農牧業新活力

2016年08月30日 10:45 來源:青海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近年來,青海省緊密圍繞發展現代農牧業為核心,以創新農牧業科技成果為突破口,突出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重點,省科技廳會同省農牧廳加大對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和生態畜牧業等區域優勢產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累計取得農業科技成果225項,9項達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36項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

  目前,全省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2%,實現了糧食總產連續八年突破百萬噸大關,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十連快”,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5%。究其原因,主要是全省農牧業科技研發能力得到加強,公益性農牧業推廣服務體係逐步完善,多元化科技服務體係起步實施。

  農牧業科研和技術推廣

  體制、機制改革深入

  將《青海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列入2016年立法計劃;改革研究機構體制機制,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青海特色優勢產業和領域的研發能力;編制和修訂科技計劃體係管理辦法,完善科技項目申報和驗收係統;制訂《青海省科技扶貧專項方案》;出臺《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實施“1020”生態農牧業科技支撐工程,一係列的體制改革為科技創新鋪墊了捷徑。

  為切實解決“學科教、產學研”聯係不緊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農業推廣體係體制不順的問題,青海省搭建了農牧業科技推廣與創新三級平臺,建立了省、縣、科技示范戶、輻射戶一體的農牧業科技轉化快速通道,實現了與國家農技推廣體係改革建設補助項目的有效對接。

  目前,圍繞全省十大特色優勢農牧業產業,建立馬鈴薯、油菜、蔬菜、蠶豆、麥類、牛、羊、生豬、飼草料、漁業10個優勢特產業的省級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共組建了55個相關產業技術功能室,聘請10名省級產業首席專家、省級平臺科技人員達到214人。

  依托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係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在全省除玉樹果洛地區的28個縣(市、區)搭建了農業科技推廣平臺。在各縣級平臺建立了《農技人員聘用制度》、《農技推廣責任制度》、《技術指導員包村聯戶制》、《農技人員培訓制度》。

  目前,28個項目縣都建立由縣級首席專家、推廣專家組、農技推廣機構和50-100名農技推廣人員構成的縣級技術推廣平臺。28個項目縣共培育科技示范戶2萬戶,輻射帶動農戶28萬余戶,認定科技示范基地70個,推廣各類先進技術300多個,近120萬農牧民受益。

  農牧業科研成果轉化

  與技術推廣輻射全省

  目前,全省已建立農作物種子示范村180個、種子繁育基地3.67萬公頃;初步建成了以省大通種牛場、省三角城種羊場、省家畜改良中心為主體的20多個縣(市)的26個種羊場、16個膧牛場以及互助等縣的4個種豬場為補充的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全省水產苗種生產企業發展到3家,國家級水產原種場1家;建成牧草良種繁育基地1.53萬公頃,種業發展為農牧業科技進步提供支撐。

  全省培育、引進、展示、示范農作物新品種100個以上,共審定通過農作物新品種33個,其中雜交油菜新品種青雜7號、青雜10號、青雜11號和豌豆新品種青豌29號及小麥青春41號等6個品種通過了國家級審定,春油菜雜交育種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脫毒馬鈴薯、青稞、蠶(豌)豆品種選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全省主要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62%,水產苗種生產品種已涵蓋青海湖裸鯉、花斑裸鯉、虹鱒魚、金鱒魚、白鮭魚、三倍體虹鱒等6個種類,擴繁牧草品種達到11個,審定牧草品種20個。

  全省主要農作物種子統供率達到11%,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提高到96%。推廣膧牛種公牛2.7萬頭,推廣綿(山)羊種公羊6.4萬只,使用奶牛凍精192萬劑、膧牛凍精94萬劑。

  據農牧部門統計,全省農作物新品種年推廣面積達6.86萬公頃;改良膧牛91.5萬頭,改良藏羊130萬只,完成肉牛和奶牛改良配種50萬頭;推廣冷水魚網箱養殖面積達到25公頃,推廣優良牧草品種面積達到13.33萬公頃。

  關鍵技術推廣為農牧業增產提供保障。高原特色農業方面,推廣全膜覆蓋栽培技術種植規模穩定在8.67萬公頃,成為幹旱山區最直接、最有效的抗旱增產技術措施。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模48.67萬公頃,覆蓋率達到88%。年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達到6.67萬公頃以上。依托馬鈴薯、蠶豆、油菜、蔬菜等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積極拓展服務區域,技術指導基本覆蓋全省主要種植區。

  生態畜牧業方面,推廣了禾(黑飼麥、燕麥)豆(箭筈豌豆、苜蓿)混播及微生物青貯等關鍵技術及綜合生產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帶動了全省草產業迅猛發展;無公害農畜產品生產、膧牛提純復壯和藏羊本品種選育、兩年三胎高效養殖、膧牛一年一胎、畜(禽)先進飼養和疫病綜合防治等實用技術。

  高原冷水魚養殖方面,實施漁業科技研發及推廣項目30余項,其中,在青海湖裸鯉資源保護、漁業環境監測和冷水魚養殖等方面獲得省部級科技獎項6項,科技成果20項;制定地方標準14項,獲得專利11項,出版專著5部。

  生態保護方面,重點圍繞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和祁連山流域等生態保護和治理,開展“黑土灘”生態治理草業新品種選育,培育了一批草地早熟禾等適宜品種,冷地早熟禾、高原梭羅草、扁穗冰草、同德無芒披鹼草等草種的繁育與示范工作,並在三江源退化草地恢復治理、人工飼草地建植中進行了推廣應用。

  科技扶貧方面:實施了澤庫縣縣防災減災青幹草地生產基地項目和科技扶貧新型肥料及增效施肥技術示范推廣試點項目。澤庫縣建立了以機械化耕種為主的青幹草種植基地800公頃,年實現銷售收入350多萬,戶均增收在1000元左右。

  在西寧、海東及環湖三州農區示范推廣新型肥料及增效施肥技術,小麥、青稞、馬鈴薯等糧食作物1.45萬公頃;牧草、蠶豆、油菜、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0.89萬公頃。貧困農戶農民戶均增加收入536元,人均增收142元。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