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雲南洱源縣:特色產業助增收 專業合作促脫貧

2016年09月09日 10:26 來源:大理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秋風催熟,連日來,洱源縣右所鎮焦石村160多戶荷蘭豆種植戶正忙著採收豆莢。為了讓種植戶準確把握採摘時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基地技術員熊德祿正在豆莢地里進行實地指導。“豆莢飽滿多了,拉到外邊會變色變質,反倒賣不起價,就不合格了。”熊德祿說,“每隔一天就要採摘一次,它長得太快了。”

  焦石村是洱源縣17個扶貧開發重點村之一,下轄大營、大麥田、三家村、北營4個村民小組,共有446戶1843人,其中有113戶415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22.85%。長期以來,由于水資源匱乏,加之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全村主要以種植包谷、小麥、苦蕎、白蕓豆以及各類雜豆為主,農副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價格不穩定,群眾收入一直上不去。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駐村扶貧工作隊與村幹部結合村情實際,制定了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路子,推進扶貧產業結構調整。

  今年年初,焦石村積極引進蔬菜收購商,成立了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規劃了480多畝荷蘭豆種植基地,以“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種植模式,引導160多戶群眾參與發展特色產業,所有種植戶都與蔬菜收購商簽訂了種植合同。有了最低保護價收購,建檔立卡貧困戶喻江勝于5月下旬種下了9畝荷蘭豆。雖然之前並沒有荷蘭豆種植經驗,但有了良種+良法,喻江勝管理起豆田就輕松多了。通過他們一家60多天的精細化管理,9畝豆田長勢良好,于8月初陸續進入了採收期。

  “8月初開始採收,到目前早種下的已經採了6到7茬,有1噸多一點,毛收入可能1萬元不到一點。”喻江勝興奮地說,“按照當前的市場價,今年預計收入在3萬至4萬元左右。”他告訴筆者,由于家里缺少勞動力,經濟收入低,建蓋新房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今年家里種了荷蘭豆,蓋房子的壓力相對來說減輕了一些。

  據蔬菜收購商介紹,從8月初開秤收購至今,已經支付豆莢收購款64萬多元,收購工作將一直持續到10月份。

  洱源縣利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監事羅利斌介紹說,從8月份開始,每天收購豆莢8噸左右,到現在已經收購了160噸,大部分拉往昆明銷售,有些銷往省外。隨後,羅利斌算了一筆賬,他說,按平均畝產量1000公斤、平均畝產值4000元計算,全村480多畝荷蘭豆總產值可達190多萬元,可以為6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帶來70多萬元經濟收入。

  據統計,像利民合作社這樣的專業合作社,焦石村已先後成立了8家。這些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充分發揮合作社在提高農民科技化水平、加快培植特色產業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積極做好市場調查工作,確保群眾真正得實惠。

  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焦石村在鞏固好現有的615畝烤煙種植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燈盞花、續斷、桔梗等中草藥材種植2250畝,受益群眾272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在養殖業上,按照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3000元的補助標準,積極發展肉牛養殖,目前已發展肉牛養殖70頭。與此同時,著力解決好貧困戶的住房困難問題,第一、二批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建房項目,特困戶住新房項目以及農村危房改造項目穩步推進,行政村村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易地搬遷配套設施得到了完善。

  下一步,焦石村將繼續抓實產業扶貧這一關鍵,鞏固好烤煙、中藥材等產業,依托鄧川工業園區焦石片區這一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新的龍頭企業,增加貧困戶務工收入和致富渠道;結合扶貧攻堅光伏電站扶貧政策,計劃建立一座佔地60畝、投資2000萬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站,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同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度,不斷改善全村生產生活條件,讓老百姓增收的門路更多,致富的門路更廣,爭取早日脫貧摘帽。□ 通訊員 尹 忠 文/圖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