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開州區都將鄉村旅遊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依托資源優勢,著眼市場需求,開州區發展出多種形式的鄉村旅遊景點和產品,切實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民增收徑途轉變,培育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的“新型鄉村綜合經濟體”,為2017年開州區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加強組織領導
縱深推進脫貧攻堅
開州區歷史悠久,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三峽水庫小江支流回水末端,曾先後被評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緊緊圍繞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功能定位,開州區堅持以農業產業為根本、以旅遊接待為核心、以特色院落為載體、以鄉村文化為靈魂、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的思路,大力發展休閒農業,推動鄉村旅遊扶貧。
為做實鄉村旅遊工作機制,開州區組建起區旅遊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由區長擔任組長,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定期召開會議,決策重大事項,切實解決鄉村旅遊發展涉及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建立鄉村旅遊聯席會議的協調機制,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牽頭總抓全區鄉村旅遊發展,以鄉村旅遊聯席會議的形式協調具體事項,推進鄉村旅遊發展;落實區級領導牽頭抓示范的工作機制,在國家A級旅遊景區和鄉村旅遊示范區創建工作中,明確了多名區級領導牽頭主抓竹溪、厚壩、滿月、長沙等鄉村旅遊示范區的建設工作。
同時,堅持目標導向、創新業態,啟動《開州區鄉村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了近期、遠期發展目標和具體任務,科學推進相關規劃。根據當地特色資源優勢及區位優勢確定發展目標,尤其注重群眾參與,著力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
目前,開州區鄉村旅遊扶貧已覆蓋貧困村87個、佔全縣貧困村總數的64%,覆蓋貧困人口4.8萬人、佔全區貧困人口總數的40.2%。2015年,開州區鄉村旅遊累計接待遊客近400萬人次,鄉村旅遊總收入達到16億元,帶動近10萬農民就業創業,近3萬貧困人口實現了增收脫貧。
“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發展休閒農業,推動旅遊扶貧的結果。”開州區委書記何毅、區長冉華章人表示,2017年,開州區有信心、有決心全面完成“整體摘帽、村村銷號、人人越線”的脫貧攻堅目標,摘掉“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區縣”的帽子,堅決限時打贏扶貧脫貧攻堅戰。
優化發展環境
提升農旅綜合效益
走進大德鎮九嶺村,藍天碧水、鳥語花香,悠然宜人的村居畫卷讓人倍感舒適。綠蔭環繞中,灰瓦白牆的農民新居鱗次櫛比,隨處可見的梨樹上挂滿了累累的碩果,淳樸而寧靜的自然氣息撲面而來。
“這麼好的環境,以前想都不敢想。”九嶺村村民劉運燦回憶道,搬遷前,他們一家5口住在土牆屋里,連公路都不通。2012年,聽說村里要建農民新居,劉運燦靠著政策扶持和四處借款,終于搬進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房,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土牆屋走到新農村,日子越過越紅火!這兩年靠著賣梨和農家樂,不僅房子的欠款還完了,每年還能有8、9萬元收入。”劉運燦笑道,“這個月梨子要成熟了,又有好多熟客打電話來預定住宿和採摘,忙都忙不贏。”
據了解,不僅是居住環境的提升。近年來,九嶺村陸續硬化村主幹道3.7公里、改建村級公路10公里、新建2口人飲池、鋪設管道68.5公里,全面實現了村村通和農戶人畜飲水安全,達到通電率100%、電視入戶率100%,從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圍繞構建大旅遊、大農業、大交通格局,開州區加快推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大力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美化靚化農村居住環境、農旅綜合效益不斷提升。
據悉,開州區政府先後出臺了《開州區鄉村旅遊扶持辦法》、《風情農家、休閒農莊、生態莊園建設的主要指標及重點任務》等政策文件,對符合鄉村旅遊“升級版”標準的主要業態和關鍵環節予以扶持。通過項目傾斜,帶動農村用水、用電、道路、互聯網、文化體育等綜合設施進村入戶,實施了廚房、廁所、客房“三改”以及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徹底顛覆了農村“臟、亂、差”的形象,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點也基本形成環線通道,使消費者出入旅遊目的地更加快捷、舒適、安全,夯實了農村經濟發展基礎。
2013年以來,開州區共兌現財政獎勵扶持資金1200萬元,累計評定星級鄉村旅遊酒店249家,改廁680余個、改廚260余個、改客房700余間,全面提升了鄉村旅遊服務水平,為農村經濟實現新增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大膽探索創新
實施資產收益扶貧
雖是烈日炎炎,海拔1000米左右的長沙鎮齊聖村卻是涼風習習,清爽宜人。田地間,一個個青褐色的獼猴桃小果懸挂樹間,如初生的嬰兒般一天一個樣地長大。
追肥灌水、疏果定果、套牢紙袋……齊聖村村民姜豐雲正在地里忙碌著,靠著每天來合作社幫忙,他一個月能有近千元收入。“家里缺乏勞動力,土地沒人種,以前光靠兒子在外打工收入,僅夠一家人生活。”姜豐雲說,“好在村里不僅讓我和老伴在紅心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工作,還補貼了2000元現金,加上家里一畝多地全部入股合作社,每年都能享受分紅,再也不愁生活了!”
“和姜豐雲一樣享受‘配股到戶’的貧困戶共有20戶。”齊聖村黨委書記熊尚兵介紹說。如今,採取股份制模式,齊聖村逐步打造出村集體佔20%、群眾佔31%、吸納社會多元資金49%的高山生態避暑休閒養生莊園,建成了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生態新村。
據開州區副區長馬文森介紹,為達成精準扶貧,該區大膽探索創新,推動資產收益扶貧脫貧。按照“股權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積累共有”的原則,實行“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民”的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將專項扶貧資金折股量化,配股到戶。貧困戶以股權入股合作社或農業企業,一方面使貧困農戶能參股加入合作社或農業企業,成為股東,獲得長期的經濟受益;另一方面,也可創新扶貧資金利用方式,利于財政資金監管,也發揮了長效作用。
此外,預計全村所有貧困戶脫貧後,再將原配股到農戶的財政性資金收歸社集體所有,其收益仍然按照分配給貧困農戶的計提比例計算,專戶存儲,用于村內低收入家庭看病、讀書及其他特殊困難救濟。
據統計,開州目前已在11個鄉鎮37個貧困村重點示范推廣資產收益扶貧,累計投入2000萬元財政及其它資金為貧困戶配股,農戶共有1.52萬畝土地、4000畝林地入股。“通過股權收益,5000余貧困人口年平均增收1100元。”開州區扶貧辦主任李繼安表示。
豐富特色產品
讓鄉村旅遊多樣化
竹溪休閒農業觀光園坐落在開州區竹溪鎮靈泉村,地處美麗的漢豐湖畔,總規模1萬余畝。觀光園依山畔水、風景秀麗,春可踏青賞花、夏可避暑觀荷、秋可摘菜看菊,可謂“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客”。園內接待中心、娛樂中心、住宿部、生態餐廳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自產的鮮榨菜籽油、葵花油、鮮竹筍、脆藕、鮮魚等純天然綠色產品均可內供外銷,是一家集“吃、住、行、遊、購、娛”于一體的休閒農業觀光園。
依托竹溪休閒農業觀光園,當地數十名貧困農戶和返鄉村民解決了就業難題,周邊農戶也陸續銷出多種農產品,進一步增加了年收入,有效推動了當地村民脫貧增收。
據了解,近年來,開州區利用優質的農業、山地、林業、氣候等資源,鄉村旅遊與休閒農業實現快速融合。不但創新推出賞花觀光、民俗文化、採摘體驗、避暑養生、運動休閒、美食特產6種類型鄉村旅遊特色產品,以風情農家、休閒農莊、生態莊園、露營基地、旅遊地產5種形式為主的莊園經濟發展模式更是迅速崛起,形成了漢豐湖、南山、鐵峰山、雪寶山4條深受遊客追捧的精品旅遊線路,鄉村旅遊進一步提質增量。
“通過集聚發展,如今,已逐步構成了環漢豐湖生態休閒旅遊區和南山、鐵峰山、雪寶山避暑養生旅遊區‘一環三山’的總體鄉村旅遊格局。”開州區旅遊局局長龍駒介紹說,其中,漢豐湖景區與劉伯承元帥紀念館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十里竹溪、水韻厚壩休閒農業觀光園、龍頭嘴森林運動公園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長沙鎮齊聖村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點;竹溪休閒農業觀光園、厚壩休閒農業產業園、長沙“紫海雲天香草園”被評為市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點。
據統計,目前該區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點達到153個,鄉村旅遊酒店達616家,總床位數達1.1萬張以上,日接待能力達到5萬人。 文/詹米璐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