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城持續高溫炙烤,而在海拔1560米的開州區滿月鄉馬營村卻涼風習習,前來避暑休閒的遊客絡繹不絕,接待酒店甚至出現“一房難求”的局面。
曾經貧窮落後的山區變成了“寸土寸金”的熱土,大山旅遊資源得到充分挖掘的同時,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
馬營村,只是我市鄉村旅遊發展的一個側影。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既強化旅遊業整體布局,又突出各功能區域、各區縣資源特色,推進旅遊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尤其是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積極促進農旅融合、文旅聯姻,“文化遊”、“鄉村遊”生機勃勃,方興未艾,成為我市旅遊經濟的新亮點。
鄉村旅遊富農增收
青山綠水、荷葉婆娑、白鶴飛翔——上月,秀山官莊第二屆荷花文化節盛大開幕,當天便吸引遊客6萬人次。
荷花文化節的舉辦,徹底改變了這個有著500年種藕歷史的鄉村命運。
“節會期間,一天至少能賣兩三百碗手工涼粉。一碗涼粉5元,一天能收入千元,在持續一個月的荷花節期間,預計收入過萬元。”在荷花節上售賣涼粉的李大姐告訴記者。
據了解,這些荷田都是以公司加農戶的方式經營,荷花節之後,三千畝田地里的荷葉、蓮蓬、蓮藕均可採摘出售,並進行分紅。以2015年為例,當時舉辦的首屆官莊荷花鄉村旅遊節,就吸引了遊客20余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00余萬元,帶動當地462戶荷花種植戶平均每戶增收3000元。而在2007年,當地人均年收入不過2000多元。
現在,緊鄰荷花基地,官莊鎮還打造了瓜果長廊、百合基地等一係列鄉村旅遊景區,為農戶增收創收提供更多可能。
類似的“官莊鎮”在我市還有很多。
“農旅融合是現代旅遊業發展的大趨勢,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是農業轉型、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蘊藏巨大潛力的朝陽產業。”市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各區縣依托生態特色產業,狠抓鄉村旅遊建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基本形成了“春踏青賞花、夏避暑納涼、秋品果體驗、冬玩雪過年”的四季農業景觀。
截至目前,我市已創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縣8個、示范點23個,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14個、名村7個,市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區縣17個、示范鄉鎮17個、示范點113個,市級特色景觀旅遊名鎮10個、名村10個,星級農家樂866家。
2015年,我市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2億人次,同比增長20%;綜合收入210億元,同比增長10.5%。全市從事鄉村旅遊的人員達到38.9萬人,超過30萬農民在鄉村旅遊業帶動下脫貧致富。
今年上半年,鄉村旅遊繼續發力。全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人次達6900萬人次,綜合旅遊收入達134.55億元。
日前,市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意見》,要求各區縣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多樣化發展的鄉村旅遊產品體係和多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係,促進形成城郊風光鄉村休閒旅遊帶、渝東北三峽風情鄉村生態旅遊帶、渝東南民族風情鄉村體驗旅遊帶。
力爭到2020年,我市能創建10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縣,打造10大鄉村旅遊產業集群,建成100個特色旅遊鎮,1000個特色旅遊村,全市形成形式多樣、發展規范的鄉村旅遊產品體係和特色顯著、結構合理的鄉村旅遊發展格局。
文化旅遊蒸蒸日上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當一個行業被注入了文化的內涵,它便擁有了嶄新的活力和全新的價值。
2014年,我市印發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意見》,要求打造一批文化旅遊融合的景區、度假區,建設一批文化旅遊融合的重點項目,培育一批文化旅遊市場主體,辦好一批文化旅遊融合的節會活動,推出一批文化旅遊融合產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壯大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為此,我市各區縣深入挖掘文脈,加強文旅融合,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一大批富有文化內涵的景區脫穎而出,受到遊客青睞。
上個周末,家住渝北紅樹林小區的周柯帶著兒子和女兒到桃花源景區遊玩,這里不僅可以欣賞木葉情歌、哭嫁、擺手舞、面具陽戲等民族文化表演,而且還能體驗武陵山土家族的農耕生活,讓過慣城市生活的他們覺得很新鮮。以土家文化、歷史文化、土司文化及秦晉農耕文化包裝打造的該景區,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旅遊。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酉陽桃花源景區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億多元。
因為影視營銷,武隆也成為市內外遊客熱衷的景區。2013年,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4》在武隆取景;前年,湖南衛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2》首站選擇武隆拍攝……這些影視作品都令武隆“火”起來了。加上實景演出《印象武隆》,更為武隆旅遊增色不少。
武隆縣旅遊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武隆全縣接待遊客1118.49萬人次,同比增長13%,實現旅遊收入35.58億元,同比增長14.2%。
而去年6月在合川舉辦的釣魚城旅遊文化節,也受到遊客的追捧。合川旅遊局數據顯示,為期10天的活動吸引了來自廣東、湖北、四川、貴州等地遊客約100萬人次,啤酒銷量突破了168噸,現場美食消費突破1000萬元,全區實現間接收入約1.3億。
“重慶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對此,重慶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認為,我市“文旅結合”將蒸蒸日上,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
融合還需提檔升級
盡管“文化遊”、“鄉村遊”看上去風生水起,熱度不斷升溫,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市農業 旅遊、文化旅遊,其融合形式仍然較為初級。
“現在我市鄉村旅遊的開發還較為粗放,很多投資者都有盲目跟風投資的心理,追求‘投入少、賺快錢’。”羅茲柏一針見血。
重慶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委員、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秘書長吳元兵認為文化旅遊也存在這一問題,一些景區很少考慮是否能讓遊客參與進來。
對此,羅茲柏建議,鄉村旅遊和文化旅遊都應該注重在吃、行、遊、購、娛等方面進行深層次開發,例如開發一些富有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讓遊客把文化“帶回家”,或是增加一些旅遊體驗項目,讓遊客能夠親身參與,“形成一條完整係統的產業鏈,既能豐富旅遊項目、延長遊客逗留時間,又能增加旅遊地收入。”
以陶瓷聞名的臺灣鶯歌鎮如今聚集著近800家陶瓷工廠和風格陶藝店,許多店家具備商品展示與陶藝教室兩項功能,還做出富有創意的店面設計,整個鶯歌宛如一座陶瓷藝術博物館,讓遊客隨時可以與藝術對話。
在專家們看來,無論文旅聯姻,還是農旅融合,重慶各區縣都還有值得深度挖掘的空間。記者 曾立 何欣 實習生 林一丹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