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8月12日6時訊(通訊員 黃智宇)“要想富,多栽樹。”這是一條耳熟能詳的林業宣傳標語,但栽什麼樹,怎麼栽才能既保護生態又發展經濟呢?近日,筆者在彭水自治縣高谷鎮獅子社區採訪時得到了答案。
早在2002年第一批退耕還林項目時,高谷鎮對鎮內林業的發展就有了計劃,他們引進了500畝各個品種的梨樹,栽植到退耕戶的土地里,如今,這些梨樹已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村民正在梨林中採摘梨子。 通訊員 黃智宇攝
栽植梨樹讓村民嘗甜頭
當前正是梨子上市的高峰期,在高谷鎮獅子社區4組,500余畝梨樹林從烏江邊一直延伸到山腰上,一個個梨子挂滿枝頭,壓得梨樹枝兒都“笑”彎了腰。
村民秦永芬正樂呵呵地在梨樹林里摘梨,她右手拿著鐵鉤,背上背著背兜,將挂在枝頭上的梨輕輕摘下,放進背兜里。
2002年時,秦永芬將家里的7畝多不便耕作的坡地納入退耕還林項目,並在高谷鎮政府的引導下全部栽上了黃花梨、蘋果梨等梨樹品種。三年過後,地里的梨樹真的結出了一個個果子,這讓秦永芬喜出望外。
但因為村民們管理果樹的技術參差不齊,果樹管理的情況並不理想,有的農戶甚至沒有對梨樹進行管護,梨樹林中雜草叢生,產出的梨子個小汁少,根本無人問津。
今年,彭水縣林業局利用退耕還林成果鞏固項目,對退耕戶所在村的林業產業進行鞏固,對成效差的經果林進行改造。高谷鎮抓住這一契機,引進了兩家公司,對原來的梨樹林統一技術、統一管理,讓這片失管多年的梨樹林重新煥發了生機。
“今年,我們對這片梨樹林進行了矮化、整形、施肥,通過撫育前後產量的對比,讓村民們認識到果樹管理的重要性。”高谷鎮林業站站長張長忠介紹。
正是因為統一進行了管理,今年秦永芬家的梨樹林產量翻了好幾番,這也讓秦永芬和當地的村民看到了發展經果林的甜頭。
“以前,我在林子里種些紅薯、黃豆等農作物,順便把果樹也管理了,但畝產也不過1000多斤。”秦永芬介紹,今年公司對梨樹林進行統一管理,畝產量一下子提高到4000多斤,周邊的市民經常成群結隊地到村里摘梨子,這可讓當地的村民們樂開了花。
發展果林造彭水後花園
有了發展梨樹產業的成功經驗,高谷鎮打算利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借助林業產業的發展,在高谷鎮獅子社區、大青村打造集鄉村旅遊、經果林種植、水產養殖等功能于一體的林業產業園。
“要實現生態強鎮,就要摒棄傳統林業分散、低效、放羊式管理的弊端,通過現代化的管理,將土地高效益地進行利用,實現土地的高產出,同時借助區位優勢帶動鄉村旅遊的發展,讓群眾吃上生態飯、旅遊飯。”張長忠介紹。
據介紹,高谷鎮離縣城僅14公里,烏江川流而過,現有興隆新村、草莓採摘等鄉村旅遊的好去處,是彭水名符其實的“後花園”。目前高谷境內共有林地面積14萬畝,其中經果林2萬余畝,有大棗、梨子、琵琶、楊梅、柚子、柑桔等水果,為高谷鎮發展生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目前,高谷鎮正在進行規劃,在獅子社區和大青村集中連片打造以桃子、李子為主的林業產業園,利用不利于耕作且產出低的荒山荒坡,打造萬畝生態果園,並充分利用後扶資金,進行大青河梯級開發,在果園內發展水產養殖,將林業產業園打造成“上山摘水果,下山搞垂釣”的鄉村旅遊格局。
“林業產業園通過萬畝果園和大青河梯級開發項目,可進一步帶動高谷鄉村旅遊的發展,我們將在產業園內發展星級農家樂6到10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種植果樹,既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也為高谷的生態建設探索一條新路。”張長忠說。
[責任編輯:劉暢]